近年来,发布知识产权保护年报已成为阿里每年的惯例,也是电商行业的通行做法。电商平台具有保护知识产权和打击假货的优先义务,2017年阿里打假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鲜明特征,一是发挥自身强大的技术优势,交了一张“技术防控”的靓丽账单;二是将线上打假与线下打假相结合,通过向公安、质监、工商等部门提供涉假线索,把线上打假向线下延伸,遏制了流通也打击了源头。
国外的经验和现实的教训都充分说明,打击日益泛滥的假货,离不开每个参与者的赋能。实现线上线下的充分联动,发挥各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打假体系才能密织并发挥作用。电商平台作为线上交易的主体,具有串联上下的重要作用,随着防控技术的日益完善,发挥打假功能大有可为。
假货泛滥的根源,除了制假造假手段的升级,网络技术的运用也不可忽视。假货泛滥加大了治理的难度,源于社会共治的体系并未真正建立。如果说,公共管理存在“九龙治水”的责任分化和力量分解,那么在社会协同和治理方面,同样存在“各行其是”的困境。从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到监管者,都承担着各自难以替代的功能,却未能形成整体的合力。电商平台的技术防控仅限于自身,而一些职能部门的监管执法也比较封闭,线上发现了假货之后“一封了之”,线下的制假往往“无人问津”。
社会共治既考验单兵作战的能力,更检验协同一致的水平。比如,消费者维权能力的高低,除了对监管者具有约束力,对于生产者和经营者同样具有反制力。再比如,电商平台的第三方责任,以及专业机构的深度参与,都能构建一个更为有效的打假平台,借平台打假的赋能来强化其他参与者的能动性。
线上发现线索,线下进行整治;或者消费发现线索,执法跟进打击,打假治劣不仅要就事论事,还应当追根溯源,不能毕其一点,还要以点带面。零容忍态度主要体现在“发现一起,惩治一起”,继而做到应打尽打。假货侵权事件发生后,消费者除了向行政监督机构举报,获得行政救济和举报奖励外,还可以向消费者组织提起维权主张,或者向法院提起民事赔偿诉讼。电商平台根据所获得的信息,采取关闭店铺、取消链接和纳入黑名单的措施,而行政监管机关则迅速跟进实施执法。人防、技防、物防充分结合起来,既有手段都充分发挥出来,共治才能体现出更大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