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产业升级和国际化的推进,中国企业遭遇的专利纠纷呈越演越烈之势,电子、电气、通信、医药等行业都是专利纠纷的高发地。
2014年年底,印度新德里高等法院做出裁决,禁止小米手机进口并在印度销售。原因是瑞典电信设备厂商爱立信起诉小米,称后者使用自己的技术专利,但拒绝支付相关费用。印度法院的禁令,为小米在该国市场商业计划制造了不小障碍。
根据市研机构的数据,自去年7月份登陆印度,小米第三季度已拿下印度市场1.5%的份额。但是好景不长,面对爱立信的诉讼,法院向小米下达禁令。直到去年12月,法院才允许小米手机在印度恢复销售。不过,爱立信随后发布声明称,印度法院授予小米临时许可,小米可继续向印度进口基于高通芯片的手机,但前提条件是小米要为每台设备预缴100印度卢比。爱立信说这是法院在其展开细致调查前的一项临时决议。
小米面临的专利纷争不只发生在国外,在国内,小米连续遭遇专利纠纷,华为、中兴在国内向小米等厂商发出专利律师函,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在公开演讲中,指责小米侵犯别人专利,并称这是“小偷”行为,将小米公司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
当2015年开始时,小米面临的专利问题,并没有由于时间的推移而被人遗忘,3月23日印度新德里高等法院发布最新文件又一次让小米的专利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记者就此事联络小米专利总监张亮、原知识产权总监徐伟锋、总裁助理吴海涛,他们均不愿对此事发表评论。徐伟锋则表示,他刚接受新的任命,到小米的关联公司任职,不再方便对专利问题发表观点。吴海涛表示,不确定现在是不是合适的时间点接受采访。
在今年两会期间,雷军发表公开讲话时表示专利战是小米的“成人礼”。他说,“专利战几乎就是手机行业的拳王争霸战的一部分。看一下苹果被诉讼多少回,三星被诉讼多少回,苹果和三星互打多少回,专利是智能手机行业游戏规则。起诉我们,说明我们已经进入了规模。”作为手机行业游戏规则一部分,雷军说,小米第一天做手机,就预计会面临专利战,目前小米做手机时间还太短,专利积累需要时间。
正如雷军所说的专利积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但它却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必备“技能”。专利纠纷一直都是国际厂商市场博弈的重要手段,哪怕是如同苹果与三星这样的行业领头羊,专利官司亦非常频繁。国内厂商中,即便是华为、中兴等以研发和创新为支点的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也面临着来自其他厂商的专利纠纷,只因国际市场上的游戏规则要比国内市场复杂严格得多。
海外扩张就必须遵循国际化的规则,而专利授权对于中国手机厂商而言,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必经之路。
国内诸如小米、魅族等国产品牌想要向海外市场扩张,专利是阻碍其发展的头号敌手。以这次起诉小米的爱立信来说,它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申请了22830项专利合作协定,其中落地中国3742项,超过美国的3525项,仅次于欧盟的6495项。而印度、韩国的落地数量分别为1568、1423项。业内人士表示,“同一项专利在不同国家采用的是一份文件,只是翻译成了不同语言。爱立信在诉讼中提到的8项专利,在中国和印度的权利是一致的”。“在印度侵权成立,在中国同样适用。不在中国起诉,大概有一些另外的不足道的原因”。
即便是专利官司缠身,也不能阻挡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热情。3月,小米科技总裁林斌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小米和爱立信在印度的专利纠纷对于小米的手机业务无影响,专利官司打打谈谈,业务还是照常营运,专利官司不会让小米退出印度市场,反而考虑在印度当地开设制造工厂。为什么智能手机的专利战争在印度爆发?因为印度作为全球第二的手机市场,成为了许多中国智能手机企业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化的第一步。
想要在海外市场立足,除了专利交叉授权、缴专利费外,国产手机厂商还可与通过和国外品牌合作避免这一纠纷。如何在不断扩张的同时解决专利问题,是摆在小米、魅族等厂商目前急需解决的。